大學畢業後我該如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Write by Mark Eichenlaub, 29 Apr, 2012
翻譯 by Mika
這篇回答放在Evernote好久,最近打開來用看到就順手翻了下

以Stephen Colbert(美國搞笑節目主持人)的一段話作為引言


這邊有個兩步驟理解宇宙的方式
第一步:記住,六千年前,上帝創造了天堂與地球
第二步:必要的話重複以上。

這樣是不是很簡單?
比起去研究分析啥宇宙背景電磁輻射,為了證明140億年前發生「大霹靂」140億是個很大的數字,而且上帝創造我們不是要我們浪費時間來想像140億個杯子蛋糕。
一、二~ 好
你比 Stephen Colbert 有更高的智慧。如果我請你想像140億個杯子蛋糕你會說「沒問題,正想著呢!」但你目前還不清楚處理140億個杯子蛋糕的能力,其實就是你不知道未來到底要做甚麼的關鍵。

當我請你想像140個杯子蛋糕時,其實你並不是真的想像140億個杯子蛋糕,實際上你可能想像的是全世界每個人拿兩個杯子蛋糕。好~那現在來想像一下全世界的人,你一定會說「好,沒問題。」

但這不是沒問題。你在想像一幅世界地圖,或是一大群不同種族的人臉。詳細情況可能因人而異,但一般而言你的腦袋建立的是一個相當簡化、相當具體的概念來取代「全世界的人」,換言之你創造了一個形象。

對我來說有趣的是我知道我無法想像10億個杯子蛋糕,但我仍然感覺好像可以。我們的大腦可以創造高層次的抽象概念,我們是如此擅長這以至於整個過程如此顯而易見。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此生到底想幹嘛?

我 花了1秒讀這個問題,10到100秒來仔細思考直到我的思緒亂飄。如果我正處於憂鬱情緒或是我的寵物剛死,或許我可以花1000秒來思考。但我在當中思考 的時間跨度是數十億秒,我是無法完全想像他們的。我建立了一個「我的餘生」的形象,而這個形象不可諱言是失真、理想化、均勻化並且武斷的,而且我完全沒有 意識到。

這煩惱並不限於我個人。我們最高估的人就是未來的自己。
Netflix在2006年提出一個百萬大賽,任何人只要能夠幫他們改進預測使用者對電影評價的演算法,就能抱走獎金。他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提供更好的推薦系統給使用者。這獎項在2009年頒出,但Netflix最終並沒有使用這個改進的演算法。

在競賽進行這幾年,Netflix的商業模式改變了。2006年時使用者大多使用郵寄來取得電影,這意味著他們要決定的是幾天後要看甚麼電影。
想像一下,我是個鑑賞家,幾天以後,我將會對觀賞一部值得深思,堪稱影史上重要里程碑的電影充滿興趣。

2009年後,Netflix的使用者大多轉往網路串流。忽然間~我是個鑑賞家,但我沒完成太多工作而且我覺得太少打電話給母親有點內疚。但現在來動工有點晚了,所以來看看Steve Carell在最新的電影表現如何,而明天再來看Ingmar Bergman。
這個劇烈轉變導至於2006的挑戰到2009年已經過時了。

而這還不只如此,明天再來吃全麥食品與蔬菜,今晚先吃披薩跟啤酒。明天看尤里西斯,今晚先來玩俠盜列車手。明日一粒沙中見世界(威廉布萊),今晚看個A片尻尻槍,晚上睡覺還忘了脫鞋~

當 我思考未來時,我通常寫個待辦事項,通常是由像跑腿或是其他重要事項,參加甚麼研討會,去一下銀行,複習最後一章,考過那些考試,做運動,看看哪篇論文等 等。但當我的事項多到足以填滿一整天後,我就會寫下還在腦中想的事,這會從腦中帶來更多事,不久後清單中就會出現「學量子理論」或是「打倒邪惡帝國」。即 便時間跨度是一樣的,但清單中就不會出現「買雜貨兩千次。」我的未來很明顯的只有純粹的想法與偉大的成就,所有世俗的細節都被抹去,只留下深沉、有意義的 東西,好像我打算活在艾茵蘭德的小說中似的。

因此每當我嘗試思索未來時,我從未與之接近。相反的,我不清楚我到底被自己欺騙到怎樣的程度。我不知道我的大腦跟我玩啥把戲,我被那個自己為自己打造美好的抽象存在給迷惑了。

多少次你會想「只要我換個工作,一切都會好起來?」不只如此,我們幻想的轉捩點還有其他像是搬家、畢業、戀愛、分手、上癮、完成專案或是完成IPO等等。
我只要過了這關,一切都會開始變好的。

這當然不是真的。
「從 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並不是世界運作的方式。我不是說我們沒法幸福美滿,而是「從此」是個不完備的形容。我們的大腦無法一次應付如此豐富的完整未來,所 以我們把它壓縮成像是「讓我們白頭偕老」之類的一句話,這不是個好的具象化,但大腦基本上就像是一個人在黑暗無光的車庫中隨意摸索架上的物品。這是第一個 解法,但不是這問題的最佳解。結果呢?在迪士尼電影結束後三個月,公主開始犯相思,王子開始跟侍女眉來眼去。

最終,當我們找到的我們的目標時,只會理解到它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殘酷的說法,你越樂觀的話,你受到的打擊會越大。別相信你的退休投資組合會讓你變成幸福的人。

我們有種把大問題用小答案回答的傾向,像啥格言、墓誌銘、俳句、心印、寓言或語錄等。越簡單越有智慧。這似乎與現實背道而馳。當心任何想用很少話傳達很多的媒體。這是個你不會得到太多的徵兆,因為你的遠見被陳腔濫調蒙蔽。
旅程才是重點,目的地不是。

你無法根據名言來做決定,但我也沒有比較具體的建議。當我開始說怎樣怎樣會解決這問題,我很有可能就是錯的。這狀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人們在聽你說之前付好幾千塊,這樣他們會說服自己這是管用的,這也是讓他們不再浪費錢的方式。
即便寫下這篇回答也無法讓我從對未來無所適從中釋懷。有時我依然會有一樣的感覺
一但我發現我此生要幹嘛,一切都會更好的。
但我不會為此賭上140億個杯子蛋糕。

進階閱讀
Dan Ariely’s Predictably Irrational
Dan Gilbert’s Stumbling on Happiness
Robin Hanson’s blog Overcoming Bias.

在此對那些於婚禮前一晚讀到這篇的人們致上最高的歉意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小裁縫之路序章:量身

Augmented Reality

作業順便PO~~宋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