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淺了~

我們真的是太淺了~
一群自以為在資訊前端的人

越來越能體會呂宗信說的雜誌深度太低這回事,雜誌本身的目的就是快速提供消息用
但是對於消息的內容通常涉獵不深.....

這就是相當危險的情況!
對於消息的誤解其實有多常見一般人都不知道~
人類總是懶惰的,為啥要讀這樣厚厚的專業書籍呢?
我去讀雜誌也說很清楚啦~等等
但是雜誌說的就是很不清楚,為何專業雜誌都要有這樣多的投稿限制?
我沒研究~但是我覺得這是讓人對於這個文章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通常專業文章都是專業讀者,相關背景知識都已足夠)
不了解相關知識,不知道寫作背景為何,作者怎樣?
對於消息的認知一定會有觀念上的偏差,網路文章也是一例
要如何看待消息真是一門大學問

隨便舉個例

最近一篇社論

「日本對於中亞的外交策略何在?」

由於缺乏有力外政策工具,日本試圖增加在中亞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時,便積極推廣多邊主義,其中一項重要策略即與美國密切合作。直至晚近幾年,日本在中亞的外交活動才趨於頻繁,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於2006年時,訪問中亞最具影響力的哈薩克與烏茲別克,今年四月底至五月初之間,日本也有一個大型貿易代表團前往兩國,官員於五月一日於哈薩克表示,有意大幅增加來自該國的鈾礦進口,兩國共同聲明中指出:「雙方重視彼此關係,也視對方為戰略夥伴,希望未來能發展合作與多層次的往來。」此次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Akira Amari)率團訪問烏茲別克時,也會見當地高層官員,包括總統卡里莫夫(Islam Karimov)與財政部長阿濟莫夫(Rustam Azimov),此行最大成果則為雙方簽署協議,將由日本政府單位勘察可能蘊藏能源之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亞高加索學院於4月25日舉行一場活動,日本前駐烏茲別克與塔吉克大使河東哲夫(Akio Kawato)發表報告,名為「日本在中亞有何重要?」,其中使提及日本在中亞的目標。他認為日本在中亞的政策目標即為穩定阿富汗局勢,如此便可促進中亞經濟發展與民主化,但只要阿富汗衝突未止,中亞民眾就會繼續擔心,伊斯蘭武裝份子可能利用政治開放製造動亂,因此河東呼籲國際社會齊力向巴基斯坦施壓,要求該國斷絕提供國內山區伊斯蘭武裝份子的一切援助。報告當中,河東花費許多時間說明「中亞加日本」這項計畫,目前內容包括年度外交部長級會議及其他共同活動,河東形容此項非正式組織為「開放型」機構,原則上歡迎任何有興趣的國家參加,並對比指稱上海合作組織為「封閉型」機構,企圖削弱西方國家與日本在中亞的影響力。整體而言,河東認為中亞需仿照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的模式,發展串連全亞洲的組織,便能整合既有的「中亞加日本」計畫、上海合作組織及其他區域安全機構,而東南亞國協同樣是值得仿效的對象。雖然河東同意,日本政府應呼籲中亞推廣民主與尊重人權,但他也承認「一切還是得包含利益交換」,而且目前中亞民眾明顯支持獨裁強人領袖,可能得花許多時間才能改變現況。河東坦承,日本政府在九零年代不知如何因應中亞地緣政治新局勢,1991年蘇聯瓦解時,日本鮮有外交官員通曉中亞語言或長期耕耘當地,儘管日本宣稱在中亞推動「絲路外交」,但其實「毫無實質內容」,也僅代表「日本有意涉足前蘇聯國家。」河東指出,目前日本仍缺乏外交影響力,在中亞的常駐外交處室相對微小,政府似乎也不打算投注更多資源,安全事務著力點也不多,而外交方面同樣因經常性成本高與法規複雜而處處受限。儘管日方提供數十億美元供中亞興建基礎建設,但仍趕不上河東口中的「中國猛攻」,中亞各國領導人依然傾向接受北京援款,因為中國當局借款時並不會附上各項嚴格條件做為但書。中國顯然決心要讓日本在中亞的影響力降至最低,例如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與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貿易會談後不久,卡里莫夫便接見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之後中烏兩國簽署管線協議,卡里莫夫在國營電視台播出畫面中表示:「我個人非常看重且珍視中烏兩國的邦誼與信任。」由於中亞制度不夠透明、貪腐叢生、法典規章不盡完備,日本政府也難以鼓勵民間企業前往投資。活動當天還有另一位講者費根包姆(Evan Feigenbaum),是美國負責南亞及中亞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他認為日本是中亞極重要的外部影響因素,而日本高層官員多次訪問中亞,便反映日本在政治與戰略上相當重視這個地區,他也指出,美日兩國在多項重要基礎建設工程上均齊心合作,以推廣更緊密的經濟往來,日本修築連結塔吉克與阿富汗的橋樑即為一例。


作者Richard Weitz是Hudson Institute in Washington, DC.的資深Fellow

讀這篇文章

很難說會讀到啥~

我不懂日本,不懂中亞,不懂美國
談何日本的中亞策略,就只能很表面的懂這個消息本身

真要說啥一定會有觀念上的錯誤

回來說雜誌
以個人認為非常不錯的科學人為例
若是封面專題一般可以有十頁的內容,講解算是深入,會有相關背景的介紹
(況且我基礎科學學了12年!)
這是算好的,但是同樣一個東西,科普書籍可以寫三四百頁~

話說回來我們所學老是說要多要怎樣,但是真是這樣嗎?

我不知道

是我們去了解要做的東西比較容易,還是相關的專家來學設計比較容易?
就同樣條件,假設我們花了兩年學設計,兩年學拉拉雜雜一堆有的沒的
別人學了四年某樣東西,今天要來作設計~

如過他再花兩年學設計那這樣東西我們就別想干涉了…


重點是!學設計要多久?

或許很久,但是我們學了多久?況且每樣東西的設計大都是獨立的!
你玩票的跟人家專業的拼啥?

小馬說我們要練將概念轉化為實物的能力~說真的,我想不到怎樣練?

倒是很嚮往學長將公司開放化的感覺,我倒想試試將設計開放~讓一般人作,我再來當中介
看有沒有辦法像MySpace賺大錢~哈哈~

之前Tacklic的例子讓我想了很久~現在出現單車版版服

也設計從來都不該是少數人的事

Flickr上有個攝影師讓我超驚訝~

完完全全打破器材迷思!
手上的相機是=========>K750i !!!!!!

沒錯!就是我那隻手機拿掉walkman介面的黑色版SE手機!!

個人認為他甚至沒有改相機驅動~

讓我好生嚮往~

放幾張學校順手試的圖~差很多............

自強校區電機系



大遠百





軍訓教室後


再努力吧~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小裁縫之路序章:量身

Augmented Reality

作業順便PO~~宋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