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果聖樂的小資料

葛立果聖樂最早淵源於猶太聖樂,間雜民間歌謠,最後轉換成宗教音樂,由教皇葛利果一世任內下令制訂,歷任八九位教皇後完成,共三千首左右。  這長段時間中,對音樂最大的貢獻,是來自修道院制訂出來的禮拜儀式,諸如朝課、朝讚、早課、第三時課、彌撒、第六時課、午時課、晚課、晚禱。  就是這些儀式中,發展出幾個對後世影響很大的曲子「頌主歌Te Deum」(朝課的歡唱),「聖母頌歌Magnificat」(晚課),「天主讚BenedictusDominus Deus」,「離別歌Nunc dimittis」(晚禱)....等等。
  葛立果調式是所謂的教會八音音階,相當現在鍵盤樂器中的白鍵,而第一音符總是D(多利安調 /Dorian mode)、或E(非利基安調/Phrygian mode)、或F(利地安調/Lydian mode)或G(米梭利地安調/Mixolydian mode),這些調性名稱是借用自古希臘調號。
  葛立果聖樂很重視詞的朗唱,每個音節都必須要很清楚,在拉丁字音節與音符的關係,包括有「念」:即是一音節配一音符;「吟」,即是一音節配多音符(如哈里路亞);「華麗吟唱」,即是多音節配一音符。此外,常用「答唱」:這是一人對一群人,或「對唱」:這是群體對群體。這種形式隱含「上帝召喚」與「信眾」回應的信仰本質、也就是愛的本質。
  葛立果聖樂,因為歌詞遠重於旋律,加上都是配合著宗教禮儀中主祭神父的行動,因此旋律行進從上一音到下一音,音程跳進很小。但「哈里路亞」這四個字出現時,因為音節少,信眾很容易理解,外加它不需要隨主祭神父行動,所以比較自由,是音樂家最喜歡大顯身手之處,若仔細聽可以聽出不同音樂家處理旋律時的箇中奧妙。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小裁縫之路序章:量身

Augmented Reality

作業順便PO~~宋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