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賺錢更難的事
近日聽了個講座,對比新聞頗有感觸 來發個假掰文紀錄抒發一下 -- Gordon Moore, Intel創辦人之一,很多人知道他很有名的Moore' Law, 但是很少人知道他也有個基金會,掛上他跟老婆的名字叫做 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 , 主要目標真對環境保護與科學教育等等,基金規模約略 60 億美元~很嚇人,但是大概是 Gates 基金會的零頭而已 XD 在基金會工作,或是說在這類的非營利組織工作,少了多數公司煩惱的盈利項目,但絕不表示工作目的很單純或是更加容易。Moore基金會每年依法必須支出至少 5% 到作業上,即最少是3億美元,今年出來的3億鎂,你可以直接把它燒掉~明年同一時間還是會再生出3億鎂,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花錢的工作好爽~但是對於有目標的基金會來說卻是很麻煩的工作。這要從會進非營利組織工作的人說起,他們很多是「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犧牲」了甚麼來加入,帶有一種使命感(至少Moore基金會人大多是有的 XD),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來完成基金會的目的,但這為什麼困難呢?花錢會比賺錢難嗎? 首先,少了營利目的,要如何評定這個組織的作業效益就很困難,一般公司有廣為大眾接受理解的績效標準,通常是看財報,有些是看開發的結果發表等等,但是在非盈利組織工作的結果卻很難這樣理解,像是Moore基金會作的環境保護工作,要如何去評價這個環境保護做的好不好?目前的作業方式是不是有效率?甚至多長時間可以看到階段成果都很難確定,其他許多基金會的工作也是如此,因此這就產生了問題,首先要知道目前的績效,才能對症下藥,是不是要繼續投入,要不要改變策略,有點像是政府會遇到的問題~但政府問題還是不太依樣,那是更複雜的狀況。 不過故度執著於定量的績效評定,反而可能誤導整個目的,舉例說美軍在越戰的績效,如果你以死亡數來算的話美軍是獲勝的,但是實際上美國是輸了~過度依賴定量分析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這很像是活在一個 VUCA 世界,因為訂定計畫的過多不確定性,計劃本身變得微不足道,必須透過許多的技巧來隨時應變,而不只商業行號,非營利組織的人也必須具備這樣的意識與能力,Moore's Law不但被用來敘述半導體進步,也會被拿來敘述社會的改變,這樣的速度卻是許多組織無法應付的。 另外一個很矛盾的問題,就是基...